每一次的旅行都是不同的主題,是爬山之行,是紅色革命文化之旅,也許是觀看幾場不同形式的戲曲文化之旅。
近幾年我去瞭不同城市看瞭不同當地戲曲之旅,來聽我說故事。
為瞭看一場《文成公主進藏》實景劇就去瞭拉薩,想看看越劇是怎麼的一種唱法就走到瞭紹興,想看看川劇變臉是怎麼變的我就跑到瞭成都,後來聽說蘇州的昆曲更好,那就去蘇州,戲友又說我們上海越劇更好,也去瞭,這一刻我要去拍晉劇,記錄中國傳統非遺文化,分享中國的戲曲文化~
其實每一場戲曲演出都是一個巨大的工程,看著大熱天,臺上的演員要做到所謂的完美,唱好每一句,表演好每一個表情,無論是主角,還是配角,或是臺前幕後,哪怕是化妝師,都為他們 ,曾經去過一些北京(京劇),鄭州(河南豫劇少年培訓中心),六安(中國黃梅戲故鄉)看著很多小朋友在學習,下一代有繼承人,很好,很贊。
不同國傢都有屬於本國的戲曲,比如我之前在昆明,深圳看過西班牙啞劇,沒有一句臺詞,也很棒,當然比如我們內蒙古呼和浩特地區有二人臺(起源於山西省河曲縣,發展於內蒙古包頭市,流行於山西,河北,內蒙古一帶),其實中國戲曲包含很多,不同行業看她的不同,和我一起瞭解下。
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、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。
它起源於原始歌舞,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臺藝術樣式。
經過漢、唐到宋、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,它由文學、音樂、舞蹈、美術、武術、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,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。
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準聚合在一起,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。
中國的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、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,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,逐步形成瞭以“京劇、越劇、黃梅戲、評劇、豫劇”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。
我是一個行走在路上的背包客,喜歡攝影,也愛中國傳統文化,比如今天分享的戲曲。